记者深入一线调研:险企创新服务模式
原每经记者深入一线调研:险企创新服务模式
每经记者张祎每经编辑马子卿
当前,面对南方多省汛期带来的洪涝影响,中国保险业再次站在了灾害应对前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11日12时,湖南、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贵州等地保险机构累计接到报案9.5万件,估损金额为32.1亿元,已赔付和预赔付金额超过11亿元,各相关保险机构已向受灾现场累计投入人力超过4.6万人次。
应对巨大灾害,是保险业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生动体现。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保险业功能定位,要求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每经记者张祎摄
在业内看来,保险业以其独有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两器”功能的有效发挥,不仅表现在其满足社会各主体对风险保障的需求,更体现在积极参与构建社会风险管理体系过程之中。
近年来,财险业积极开展防灾减损等风险减量服务,覆盖至车险、农险、责任险、企财险、家财险、工程险等险种。2023年初,监管机构印发《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要求财险业拓宽风险减量服务领域,并鼓励保险公司实现风险减量服务专业化、精细化发展。
在推动“风险等量”向“风险减量”迈进的过程中,保险业进行了怎样的创新探索?构建了哪些服务新模式?又是如何集结各方力量提升风险减量的整体效能?带着这些问题,近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前往四川,从一线实践中去寻找答案。
从“点”到“面”:天气指数保险建起保障网
6月下旬一个午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朱家镇下起了绵绵细雨,空气有点湿热,身处该镇的“天府粮仓”丘区示范区核心区,一眼望去,上万亩绿油油的水稻苗随微风摇曳,在雨水的润泽下恣意生长。
离稻田不远处的一片丘陵上,矗立着一块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不但能清晰地看到这片农业园区数字孪生三维实景,还能实时查询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供水指数、温度植被干旱指数等一系列遥感和气象指数信息。
“这是一套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农业干旱监测预警体系。”现场技术人员介绍,这套系统融合了仁寿县的风险普查成果数据、气象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地面监测站点数据等信息,借助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可综合分析研判农业干旱情况,并提供及时预警,“比如墒情检测站,能够监测到地下1米至1.5米的土壤温度和湿度,这些信息能够辅助决策是否需要抽水灌溉”。
对于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仁寿县而言,旱情是块“心病”。资料显示,该县历来是产粮大县,但同时也素有“十年九旱”之说,近年来水旱灾害等极端天气频发,对全县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影响,财政救灾资金往往面临“无灾不能用、有灾不够用”的情况。
如何由“被动受旱”向“主动防旱抗旱”转变?仁寿县将目光投向了政府自然灾害保险,探索通过市场手段提高财政救灾资金使用效率。
据了解,2021年以来,仁寿县应急管理局三次代政府购买了自然灾害政府保险服务。作为项目中标方,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财险四川分公司)针对仁寿县域的气象特征,将天气指数保险模式创新应用于农业巨灾保险领域,为其量身定制了2000万元的农业巨灾风险保障。
将指数保险应用于应对巨灾风险,此前已有先例。2016年,广东省在全国首次推出巨灾指数保险,建立了“阈值触发、指数定级、精准快速”的巨灾保险服务机制,保障范围涵盖台风、强降雨、地震三类重大自然灾害。
“农业巨灾天气指数保险是把一个或几个气候条件对农业损害程度指数化,当指数达到一定水平时,投保人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赔偿。”中国人寿财险四川分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劲松介绍,在仁寿县的巨灾天气指数保险模式中,承保的是地区全域的农作物,被保险人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赔款用于补偿政府部门为恢复农业生产而支出的灾后救助费用,具有数据可量化、理赔公允性、管理成本低、理赔时效快的优势。
记者从仁寿县应急管理局与国寿财险四川分公司2024年6月签订的政府采购合同上看到,这份保障方案的保障范围为仁寿县管辖的27个乡镇(街道),保障内容主要涉及3个指标,分别是高温热害、强降水及旱灾。
以其中的旱灾指标为例,合同中约定,当保险期间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日降水量≦2毫米)天数达到15天,即视为触发旱灾事故,保险人按连续无有效降水日天数对应的标准给予赔付。从赔偿标准看,连续无有效降水日天数越长,赔款金额会越高。
据介绍,2021~2023年,因受到持续极端高温天气等影响,仁寿县累计从这一保障方案中获得赔款653.7万元,所赔付款项全部划转县财政用于全县减灾抗灾救灾相关工作,其中就包括建设上述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而这套预警系统的投用,为县域农业干旱趋势预测、优化农业种植布局、指导农业精细化管理等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助于降低受灾损失。
仁寿县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杨鸣表示,灾害保险赔偿款作为防灾、减灾、救灾投入资金的重要补充,有效降低了县本级财政资金投入,“体现了金融保险在多层次灾害风险分散中的保障作用”。
如今,除了仁寿县,四川省还有多个县域获得农业巨灾风险保障。据了解,截至2024年5月,中国人寿财险四川分公司累计为四川省8个地市的17个区县专项定制了巨灾指数保险产品。从全国看,2023年,中国人寿财险参与承保了25个省级和地市级政府巨灾保险项目,项目数量同比增长47%,通过巨灾保险为社会提供风险保障131.4亿元,支付赔款1.5亿元。
近年来,巨灾保险不断发展完善,在多地构筑起了一道“风险防护屏障”。来自中再产险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广东、广西、山东、深圳、宁波等省市根据当地灾害特点和保障需要,陆续建立地方性巨灾保障制度。2014~2023年,地方巨灾试点保费的年均复合增速超过40%,保费规模已达到10亿元。
中国人寿财险财产保险部总经理邹红介绍,面对巨灾“低频高损”和大面积灾害的特点,该公司构建再保险保障体系的也在积极参与巨灾保险共同体工作。截至2023年底,巨灾保险共同体已整体累计为全国2134万户次城乡家庭提供7918亿元巨灾保险保障。
从“拒”到“保”:安责险向全链条保障延展
“想保不敢保”——这是保险业面对煤矿行业的复杂心态。因具有事故低频高烈的特点,煤矿业常被保险业拉入“黑名单”,由于标的规模大、风险高,各家保司对这块增量市场亦不愿舍弃。如何以新方式将煤矿业由“拒保行业”变为“可承保行业”,甚至是争相承保的“优质行业”?随着2021年9月实施的新《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面向煤企等高危行业创新孵化地方风险减量服务新机制成为保险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绿水洞煤矿坐落在四川广安华蓥天池湖畔,隶属于川煤集团华荣能源公司,是一座有着逾40年历史的老矿。走入绿水洞煤矿产业链上的华荣能源前锋精煤分公司干燥车间,记者看到,连接除尘器等生产设施的电机设备上,磁吸着一个个拳头般大小的“小盒子”。“这是无源无线智能温振传感器,2022年投入使用,对煤矿预防隐患很有帮助。”成都飞英思特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胥丁山介绍,这些温振传感器能实时采集电机设备的温度和振动数据,并传输到监控平台,一旦数据出现异常,可及时通过电话或短信提示相关负责人处置。据了解,在这座选煤厂里共布设了14台这样的温振传感器,不但对设备运行情况实现了精准监控,也有效降低了人工巡检频率,减少了车间高温、高湿以及粉尘环境对人体的伤害。“以前两人一组,每半个小时就要巡检一次,现在则缩减到了每半天一次。”胥丁山表示。
将更多科技应用于煤矿企业风险监测源于险企服务“扩围”。2021年12月,国寿财险四川分公司成为四川川煤化工能源有限责任公司2022~2024年度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服务单位,除了向华荣能源公司下属74个成员单位提供“从业人员身故、伤残、医疗费用补偿”等相关保障责任,提供保险服务的风险兜底功能外,还加大了事故预防服务力度,将传统的事后理赔向全链条保障延展。
在绿水洞煤矿及相关配套洗煤厂安责险事故预防体系中,中国人寿财险四川分公司联合第三方科技公司,从用电安全、资产管理、环境安全、气象环境、人员安全五大关键风险点着手,引入动态的物联网数据,打造“智慧煤矿风险监测系统”,从而构建了四川省首个“保险 科技 服务”全生命周期风险减量管理生态体系。“通过‘人防 技防’可以实现从被动的‘等量转移’向主动‘风险减量’管理转变。”吴劲松表示,“智慧煤矿风险监测系统”通过整合先进的无源无电通信等科技手段,实现了煤矿企业井下、井上监控设备“无电运行”需求,覆盖矿区生产中的重点风险源。
如今,绿水洞煤矿已实现连续安全生产超4000天,并于2023年底入选了全国第九批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一级达标煤矿名单。“川煤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项目”也获评2023年全国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工具技术产品类最佳案例。
由“补”到“治”:去年保险防减灾投入倍增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从行业数据看,过去一年,财险业保费规模稳健增长,2023年财产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59万亿元,同比增长6.73%。其中,农业保险、责任险分别同比增长17.31%、10.45%。
整体保障功能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精准对接实体经济多元化的风险管理和保障需求?又如何通过创新驱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成为财险业发挥“两器”功能的重要探索方向。
2023年1月,监管部门下发《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要求各公司拓宽风险减量服务领域,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责任保险以及车险、农险等各类财产保险业务中积极提供风险减量服务。
在业内,“风险减量”主要指利用更加专业和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主动介入被保险标的的风险管理而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实现社会风险总量的减少,为投保人和社会创造价值。
监管指导之下,当年,行业理念从“风险等量”向“风险减量”转变,在防范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损失方面的投入快速增长。据中国保险业协会统计,2023年我国保险业涉及重大自然灾害的赔付约252.59亿元,投入防灾减灾资金约6.61亿元,投入防灾减灾人力约11.31万人次。记者注意到,相较2022年,涉灾赔付总额减少了,但投入防灾减灾的资金却大幅增加了约4.27亿元,增幅超过180%。
“风险减量服务是财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降低社会风险成本具有积极作用。”实际上,对于财险业而言,从“补损失”到“治风险”,既是发挥“双器”功能的使命所在,也是适应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新兴风险不断产生,传统行业风险未被充分覆盖导致大量风险缺口。”《麦肯锡全球保险业年度报告(2023)》指出,政策导向会进一步推动中国险企在专业化基础上开发创新解决方案、提升风险减量管理能力。
报告提出,伴随风险性质的深刻变化,险企要以行业为中心,细化保障需求及场景,记者深入一线调研:险企创新服务模式推出端到端的“产品 服务”解决方案,以弥合保障缺口。近年政策导向不断推动险企回归保障本源,也是要求险企从单纯的财务补偿赔付者,转变为风险减量管理的参与者和指导者,真正践行风险管理使命。
周海涛指出,作为金融保险央企,中国人寿财险一直在谋求打造更加有力、有效、有态度、有温度的风险减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