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戈壁母亲》书写上海知青兵团往事

2024年10月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重温经典频道9月8日起播出史诗性电视剧《戈壁母亲》,纪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英雄创业历程。

用诗化语言致敬兵团人

2007年11月《戈壁母亲》在央视一套首播,第一周收视率就突破6.4%,播至第14集收视率已达7.85%,成为央视一套该年收视冠军,创下多年收视纪录。2008年,该剧获得第7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优秀长篇电视剧奖;2009年,荣膺第2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

新中国成立之初,几十万解放大军脱下军装,扛起锄头,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在沉睡多年的茫茫戈壁创造了历史与奇迹。《戈壁母亲》故事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以诗化的语言,对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的艰苦岁月进行回顾,将一位深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母亲形象融入两代兵团人的艰苦创业历程中,同时着力塑造了一批生动感人的新疆兵团人的群像,以此向这些为祖国边疆建设“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创业者和建设者们致敬。

该剧全部外景戏在新疆伊犁的昭苏、奎屯、魔鬼城等地实地拍摄,边疆的优美景色、浓郁的民族风情,全都融入诗情画意的镜头语言,使全剧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和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上海知青在新疆实现作家梦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于很多上海人家并不陌生。1963年7月到1966年7月,3年内共有10万余名上海知青来到新疆,其中安置在兵团9.7万人,安置在地方3000多人。

《戈壁母亲》编剧韩天航就是上海知青中的一员。1963年,19岁的韩天航从华东师大一附中毕业,怀揣着作家梦想,主动报名从上海支边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为七师一二六团的一名知青。他在兵团这片沃土上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在连队干过8年农活,后到团部当中学教师,最终以一身文学才华担任了农七师文联秘书长、主席。

《戈壁母亲》改编自韩天航的小说《母亲和我们》。剧中主人公刘月季的故事原型,来源于韩天航女儿上托儿所时的一位老师。“这位山东女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身上那种甘于奉献、热爱生活的精神让人感动,应该说,我们兵团人都有这个特点,每个人身上都有人性的光辉。”写作时,韩天航多次感动到落泪,“心情时而激动、时而压抑……他们的人性光辉,坚定了我用毕生精力去书写兵团人身上那种独特精神的决心,要让他们的故事被世人知晓”。

导演沈好放哭花眼镜

《戈壁母亲》导演沈好放是1994版《三国演义》的联合导演之一,此前其拍摄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任长霞》播出后也都是“叫好又叫座”。对于《戈壁母亲》的高收视,他早有预感。“现在一般的电视剧表现的都是男女之情这种小爱,而这部戏说的是一种‘大爱’。刘月季可以接受丈夫跟她离婚另娶,在丈夫丧妻患重病之后又把他接回家照顾。主旋律电视剧要想拍好,重温经典:《戈壁母亲》书写上海知青兵团往事一定要抓住一个核心:别矫情,更不能概念化。”

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因为新疆风沙大,拍摄期间沈好放在监视器上用黑布做了一个罩子,每次拍戏把头伸进去看回放,没想到这个罩子除了能防风沙,还有一个功能,就是防别人看到他哭。有一场戏,是大儿子钟槐的腿被冻伤锯掉,刘月季看到儿子腿没了,拼命用头撞手术车,跺自己的腿,“演员刘佳跺脚的声音在我耳麦里咚咚作响,当时我被震撼了,泪水一个劲地流,把眼镜都弄得一片雾气,什么都看不见了。我当时特别想放声痛哭,又不敢”。

作者/梁娟(《上海电视》独家稿件,转载请联系《上海电视》编辑部)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盎枫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