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辽阔的沙海,与贾承造院士共忆塔里木会战岁月
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牵头,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财政局共同出品,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执行,北京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中心承制的科学文化教育节目《大先生》第三季,将于8月13日周二21:05在北京卫视播出。本期节目有幸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学家贾承造先生,让我们跟随贾承造院士的回忆,听他讲述关于“塔里木会战”的故事。
地质学是开启能源宝库的金钥匙
天山南麓,群山巍峨,红褐色的山脉仿佛时间的守护者,经历了亿万年的风霜,在它们的怀抱中,悄然孕育了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新疆塔里木盆地。在这片广袤无垠的盆地中央,静卧着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被誉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然而,就是这样的“生命禁区”,却与贾承造院士结下了不解之缘。
贾承造院士作为中国著名地质学家,长期致力于在富含石油、天然气之地进行深入探索,为国家能源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当“未来团”踏入贾承造院士的办公室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排排井然有序、满载着珍贵资料的书架。
这些书架,仿佛是一座座通往地下宝藏的桥梁,每一层、每一格都精心存放着与油气勘探相关的珍贵文献、研究报告及数据资料。贾承造院士将这些资料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而在众多精心归置的资料中,一本厚重的图集——《塔里木盆地典型格架地震剖面图集》引起了“未来团”的注意,这是贾承造院士及其科研团队研究塔里木盆地多年的心血与汗水的见证。
塔里木盆地总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自然环境极其严峻,人类难以在此长期生存。然而,正是这片看似不毛之地,地下却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为了揭开这些地下宝藏的面纱,科学家们首先需要进行深入的地质研究,了解地层结构,明确哪些区域具备开采潜力。这一过程如同解谜,每一步都离不开地质理论的指引与支撑。因此,地质学在油气勘探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指引方向的灯塔,更是开启能源宝库的金钥匙。
事实上,早在1987年,中国已敏锐洞察到塔里木盆地潜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并迅速响应,派遣专业团队深入该地进行勘探。1989年4月10日,标志着中国石油工业新篇章的“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会战”轰轰烈烈地拉开帷幕。这不仅是一场新型石油会战,更是我国石油工业积极响应“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方针,实现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贾承造院士就这样和来自五湖四海的“石油人”汇聚于塔里木盆地,挺进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这片神秘而严酷的土地,吹响了会战的号角。
“克拉2气田”的重要意义
1987年,博士毕业的贾承造院士,怀揣着对地质学的无限热爱与探索精神,踏入石油工业部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大门,主动请缨前往塔里木油田这一能源宝库的前沿阵地,全身心投入到油气勘探中,并参与了之后的“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会战”。
当年的塔里木盆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机场设施极其简陋,停机坪直接铺展于浩瀚荒漠之上,四周昏暗无光,连盏路灯都难得一见。在这里,沙尘暴、冰雹等极端天气频繁造访,而贾承造院士及其团队却以非凡的毅力,将这一切艰难困苦视为寻常,坚定地走在探索油气资源的征途上,展现了科研人员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光辉形象。
在这场战略意义重大的“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会战”中,贾承造院士及其团队凭借着对地质学的深刻理解,以及卓越的勘探技术和不懈追求,锁定了五处极具潜力的井位,其中两口井都成功打出了油气,标志着勘探工作的重大突破。
更令人振奋的是,贾承造院士带领团队发现了“克拉2气田”,它不仅是中国油气勘探史上的一座丰碑,还促进了“西气东输”工程的立项和启动,确立了库车一塔北地区作为“西气东输”主力气区的地位。
这一宏伟计划如同一条巨龙,横跨东西,将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能源需求旺盛的东部沿海地区,极大地缓解了中国的能源紧张局势,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其深远意义难以估量。
贾承造院士的“大庆精神”
塔里木盆地,以其复杂多变的地质构造闻名遐迩。其中,“刀片山”这一独特地貌更是让贾承造院士及其团队心情复杂,既喜又忧。喜的是,“刀片山”的独特形态为油气的自然汇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忧的则是,这种极端地貌极大地增加了勘探工作的难度系数。
不过,科研团队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他们向登山运动员学习攀岩技巧,肩扛重达100多公斤的勘探钻机,攀登至勘探点。这一过程,不仅是体力的极限挑战,更是对团队智慧与勇气的极大考验,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危险。
但正是因为贾承造院士及其团队当时无畏艰难、持之以恒的“大庆精神”,才铸就了这么多的成就。他们历经数年时光,勇闯这片神秘禁区,将有关塔里木盆地初期仅有的零星资料,通过不懈的努力与探索,完善成了一套成熟的“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理论”。
时至今日,这套理论依然是国内最为权威和全面的塔里木盆地“地质宝典”,穿越辽阔的沙海,与贾承造院士共忆塔里木会战岁月不仅为数代“石油人”在塔里木盆地进行勘探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也为发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克拉2气田”做出了巨大贡献。
沙漠荒凉,但理想滚烫
1993年初,在塔里木会战指挥部库车坳陷部的战略蓝图上,克参1井、克拉1井与东秋5井如三颗希望之星,被寄予厚望,但是历经两年多的等待并未获得预期内的丰富油气,这不禁让外界对贾承造院士的勘探工作投以怀疑的目光。面对重重压力与质疑,贾承造院士却如同磐石般坚定,他深信塔里木盆地深处一定蕴藏着巨大的油气宝藏。
作为勘探工作的负责人,贾承造院士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每日记录着钻井的进度与变化,每一米的深入推进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期待。在压力与希望交织的复杂情绪中,他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出地层之下有着一层碳酸盐,穿越这层屏障,再深入三十余米的紫色泥岩后,便是梦寐以求的主力气层。
然而,现实往往比预想得更加曲折。钻井过程中,他们遭遇到了超出预期的厚层泥岩,其厚度远超于预测的三十余米,可能有七八十米,一直探测不到主力气层。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挑战,贾承造院士没有轻言放弃,他先是细致分析,认为可能是泥岩层加厚所致;随后,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他来到井边进行监测,并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策略。
而贾承造院士这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最终引领着他们突破了层层阻碍,成功发现了“克拉2气田”。这一发现,不仅是对贾承造院士及其团队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更是中国油气勘探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即便塔里木盆地十分荒凉,但是贾承造院士及其团队在这荒漠之中,依旧完美体现了什么是“大庆精神”,他们是新时代的楷模,是探索的先锋。他们为自己心中滚烫的理想而作出的努力,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勇攀科学高峰,鼓舞着众人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的发展大局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